导航菜单
首页 >  马克思自由观的四重维度  >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五个维度及其新时代文明意蕴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五个维度及其新时代文明意蕴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五个维度及其新时代文明意蕴The Five Dimensions of the Marxist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CPP.2023.122059, PDF, HTML,XML, 被引量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作者: 阎 静, 邓美宝: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邹博延: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江苏 镇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唯物史观;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Marxist Civilization Theory;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 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发展成果的逻辑呈现,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社会实践以及社会主体能动创造基础上的文明话语叙事,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马恩研究人类社会文明的根本方法、以阶级分析法剖析阶级社会的文明、以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阐释文明体之间的关系、文明动力论和文明进步论是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五大重要维度。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自我意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鲜明立场和精神特质,开创了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新境界。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of civilization is the logical presentation of the behavior mode of social subjects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the civilized discourse narrative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dynamic creation of social subjects, and reveals the gener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five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Marxist civilization theo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fundamental method of the study of human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analysis of class society by class analys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istory theory, the theory of civilization power and the theory of civilization progr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 clearer self-conscious- ness for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a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 demonstrated the distinct position and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xist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opened up a new realm of the Marxist civilization theory with Chinese style. 文章引用:阎静, 邓美宝, 邹博延.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五个维度及其新时代文明意蕴[J]. 哲学进展, 2023, 12(2): 335-34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2059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发展成果的逻辑呈现,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社会实践以及社会主体能动创造基础上的文明话语叙事,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植根于西方社会思想发展变迁的基础之上,在充分吸收了古希腊文明理论、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理论、近代启蒙运动时期文明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优秀成果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扬弃而成。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新时代我们考察文明问题的根本指导。

2.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五个重要维度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恩研究人类社会文明的根本方法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的角度审视实际的生产过程,把与这一生产方式相关联的不同阶段的经济关系看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审视和阐释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各种不同领域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1] 这种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社会文明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根据唯物史观,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要素。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是以社会的生产实践观为基础,用生产实践的观点解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强调人类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社会文明的。换句话说,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人类不仅生产物质产品,创造物质文明,而且改造主观世界,创造精神文明,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阐释阶级社会的文明。文明时代及其文明,是与私有制的奴隶制、阶级剥削和压迫、国家不平等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就此意义上说,文明是在阶级矛盾、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中发展的。马恩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文明成果为统治阶级所垄断,文明中的一些方面,尤其是思想方面,往往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具有阶级性。阶级剥削是文明时代的基础,所以文明是在阶级矛盾中生成和发展的。如果我们没有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就不能对阶级社会的文明作出科学的分析。恩格斯认为,“文明时代,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同时又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 [3] 这一论述在资本主义社会清晰可见。马克思主义指出,文明越是向前推进,它就越是不得不给它所必然产生的有害的结果披上合法和爱的外衣,而且统治阶级常常把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思想说成是代表全民的利益。因此,只有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揭穿他们的欺骗和伪装。在马恩看来,在考察文明发展时,不应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开,要考察这些思想的基础,要考虑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他们的生产者。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革命阶级的存在是革命思想存在的前提。只有无产阶级这一从现代大工业中走来、挣脱了一切历史束缚的阶级,才能完成消灭一切阶级统治和压迫的伟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个变革中,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人民群众是文明创造的主体力量。

第三,以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阐释诸文明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不仅探讨了不同文明体的内在发展规律,而且用“世界历史”这一术语来阐释世界文明之间交往规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由起初文明体孤立的、地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规律。也就是说,由文明体的孤立发展史向世界历史的演化是生产力、分工、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而非精神的产物,因此,这种转化具有必然性和不可逆性,它同时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和更高级的动态发展演进过程。文明体由地域性的孤立发展向世界历史演进的进程启动于16世纪,而资本则是推动和促进文明体交融的直接动力。不同文明体之间的交往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在其中,经济交往固然是基础性的,但伴随着经济交往而来的不可避免的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交往,依附在经济交往上的文明文化交流也就成为必然结果。迄今为止,不同民族的所谓的本土文化都已不再是自身的原汁原味的文化,而都不同程度地打下了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互鉴的烙印,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包容性。马克思断言,“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4] 由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而形成的世界历史是人类自然历史进程演化的必然结果之一,它的意义在于,这一结果为向着未来的共产主义的过渡准备着必要条件,并将在世界历史的世代演进中逐渐变为现实。

第四,“文明动力论”是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文明动力论主要回答推动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的问题。其核心思想认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决定的,即生产决定论。“两种生产”理论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他认为,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生产本身又分为两种——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也就是衣食住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也就是种的繁衍。而这两种生产制约着一定历史时代和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文明时代的到来,正是生产的发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必然结果。这是恩格斯关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也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5] 文明动力论以生产决定论为其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文明理论与实践中的贯彻。然而,虽然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具有决定性,但是政治和传统等方面的前提和条件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肯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在文明进程中的根本动力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政治、哲学、宗教、法律、道德、艺术和科学等因素对于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

第五,“文明进步论”是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确认文明的进步性,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视为历史的进步。一方面,他们肯定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进入到文明时代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承认人类从古代文明演进至现代文明是文明自身不断演化进步的历史过程。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对人类文明历史不断进步的思想作了精辟的概括:“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6] 也就是说,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阶段而言,所有方面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和理由,当这个时代和阶段的内部渐渐聚集起新的更高的条件时,原有的方面就变得过时,没有了存在的理由,这个时代和阶段就必然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更高的阶段也将会走向衰落和消亡。当然,文明的历史进步性是就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而言的。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众多文明形态和文明体,而国家作为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象征,一直也是一定的文明体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文明进程中,各文明之间要么相互隔绝,要么交流融合,要么战争冲突,要么互学互鉴,它们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跌宕起伏、曲折向前的人类文明史。

3.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在新时代的赓续创新和价值蕴涵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从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因,指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演进的动力、层次关系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等重要问题。无疑,它是我们考察有关人类文明的种种具体问题以及新时代文明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一,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基本立场的时代接续和发展创新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核心内涵。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背景下,在全球化深度演绎加速世界各文明交往的同时,文明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也前所未有,“文明冲突论”甚至“脱钩”论调再度出现,信息文明时代“数字鸿沟”也加剧文明发展不平衡。面对国内外关于多元文明究竟该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又将走向何方的持续发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系列重要论述围绕这一时代课题给予了重要回应。基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文明思想以及传统中华文明精髓,形成了以“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倡导“文明多样性”“文明平等性”“文明互鉴性”“文明包容性”和“文明进步性”等为核心内涵的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

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从倡导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追求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方面致力于推进人类文明交往关系的新模式,主张文明“平等尊重”“开放包容”是人类各文明之间的相处之道,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共同进步”是人类文明百花齐放、和谐共存的必由之路。它内蕴了文明之间共商、共建和共享的文明发展观,提倡世界不同文明交往过程中应秉持合作交流、互商互鉴、共同建设和共享文明发展成果等基本原则。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坚持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深化文明交流进步,明确划定了与“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的话语边界,破除了普遍与特殊及其衍生的自我文明与世界(他者)文明等二元对立思维,提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在文明融汇通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于“人类文明将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给出的中国回答。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聚焦不同发展模式的文明体之间的交往,规避历史上极端的文明交往形式,勾勒了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世界图式。它立基于唯物史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关于文明交流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文明进步的主要途径等重要理念,回答了在百年变局下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差异、各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等重要时代问题,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基本立场的时代接续和发展创新。

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鲜明立场和精神特质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7]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揭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的发展是多样、多彩的,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传承不坠,始终立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潮头日新月异。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传统的现代发展。中华文明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正是基于这一伟大文明传统,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和文明危机交叠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强势文明的入侵和挑战,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应战,最终扭转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屈辱历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并在随后70余年的建设实践中,开辟了不同于过往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找到了中华文明迈向复兴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强调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根本动力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前无古人的文明成就,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约18.5%,如此辉煌的文明成就,凸显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强调的物质生产和生产力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根本推动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基础和确证。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是文明创造的主体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同时,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全面、综合、整体发展和推进的文明形态。

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发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所阐释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是由地域文明形态向人类文明形态过渡的、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一种原创性新型文明,一种注重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互鉴性、普惠性的正在形成的中华新文明。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视野下文明形态发展的视角看,必将有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取代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更替发展逻辑的必然产物。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既有文明形态所没有的全新内涵,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的具体实现形态,极有可能为人类提供一种全新的轴心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昭示了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鲜明立场和精神特质。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与实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新境界并呈现其时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理论与实践为之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许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此进程中,尽管表现形式和基本内涵不尽相同,但探索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明理论和实践,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自我意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理念和概念的提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明篇章”,它引领着当代中华文明在全球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中与不同文明体的交往的实践活动,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方向,展现了中国特色和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时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与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引领,它坚持社会主义定向,在走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进行文明新形态的整体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与实践立基于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文明史,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彰显了人民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而且展现了文明发展最终目的是使人类共同建设和创造的文明成果由全人类共享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真理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总体反映了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文明整体发展逻辑,遵循了文明发展更替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承接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时代责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为基点,直面和回应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困境,破除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等谬论,在挖掘历史唯物主义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性中科学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历史走向,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基金项目

相关推荐: